“王阿姨,孩子刚买的裤子有点长,帮忙修个裤边吧,下班我过来拿。”“胡大姐,钥匙给你放下了,配好了一会儿过来拿”在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的社区工坊里,每天前来修衣服、配钥匙、修自行车补胎的居民络绎不绝。
配钥匙、修自行车……曾几何时,各式各样的修理匠走街串巷,或在胡同口小修小补,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如今,随着城市的发展,楼越建越高,商场越来越多,街道越来越整洁,但是“小修小补”却渐行渐远。
民有所呼,政有所应,要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,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。新华西街道本着“居民缺什么,我们补什么”原则,积极盘活分散的社区空间资源,利用辖区内的闲置厂房、仓库打造“社区工坊”,让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,确保社区生活圈要有“一店一早一菜一修”。
今年9月,海达社区“社区工坊”小修小补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,缝纫、修锁、配钥匙、小家电维修以及理发等民生服务应有尽有。街道社区通过走访入户,挖掘辖区手艺人,让其免费入驻为辖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。“理发、磨刀、修小家电这些事,在社区工坊里就能解决,很方便。”社区党委书记王丹冰说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却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
此外,街道还整合辖区内资源,将辖区内“小修小补”的手艺人联系方式集合,设立了小修小补回归社区墙。让有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电话联系,上门服务。“因为平时也比较忙,有时候可能不一定在现场,居民们如果来了没见着人,可以直接拨打墙上的电话找我们”胡大姐说。
“社区工坊”的建立,不仅满足便民服务中较为基本的需求,同时也解决了小型业态经营的困难,将原本较为散乱的便民服务纳入标准化、规范化的管理,拉近商业与居民的距离。在海勃湾,各社区正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整合辖区资源,凝聚社会力量,创新志愿服务形式,拓展“社区工坊”“暖心驿站”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品牌,着力解决群众的堵心事、烦心事、愁心事,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,真正把服务延伸至“最后一米”。